電視觀眾們最近可能注意到,保險公司的廣告不一樣了,不再是以公司名稱作為主要訴求,而是宣傳一項新商品,如保誠、國泰、新光、宏泰等公司,均將廣告焦點鎖定在「投資型保單」。
在各家保險公司的強力推廣下,市場上快速地掀起了一陣投資型保單風,不少消費者基於對「投資」的敏感度及好奇心,對投資型保單投以高度的興趣。
投資型保單挾著保費較為便宜、保戶可享受投資效益等優勢,在歐美先進國家早已成為主流保險商品之一;但在台推出後,雖然保險公司灑下重金打廣告,實際的買氣卻未如預期。
賣不好的原因,保險公司認為和全球景氣不佳及產品內容較傳統保單複雜許多等都有關;但更重要的,在於台灣消費者泰半將投資型保單視為投資工具的一種,忽視其保障的本質,但純就投資報酬率而言,投資型保單卻未必優於其他基金、股票等工具,因此造成該商品未如預期般熱賣。
任何投資都不能保證報酬率,消費者必須承擔投資風險,投資型保單也是如此。投資型保單的投資標的由保戶指定,投資結果好的話,投資收益立即反映在保單權益的增加,可能超過傳統壽險所提供的保證;但如果投資市場表現差,就像當前的全球股市,投資損失也可能侵蝕到原有的保單權益,致使所獲保障遠遜於傳統壽險。
保德信國際人壽表示,消費者在考慮購買投資型商品時,須特別注意下列幾點:
一、無法保證投資結果。投資型保單連結到各項投資工具,沒人能保證投資結果。無論商品建議書上所列舉的數字有多吸引人,都只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的可能結果而已,不可認為那是保險公司所做的保證。
事實上,一般投資型保單的保險金額、保單價值及解約金等都將隨投資績效而變動,可能增加或減少,通常無最低保證值。如果選擇的投資標的為國外市場時,另外必須再承擔匯兌上的風險。
二、保險最高精神仍為保障。投資型保單終究仍是保險商品之一,而保險商品的最高精神乃在於提供充分的保障。所以購買前應先請壽險顧問說明這個商品是否提供最低死亡給付的保證?如果沒有,消費者要好好思考一下,看看就純投資觀點而言,購買這個商品是否為一個最好的決定?如果沒有保險需求,建議還是不要買投資型保單。
三、留心相關規定,避免權益受損。投資型商品若採彈性繳費方式,消費者應特別注意相關規定,以免因一時疏忽未察,致保單在不預期的情況下失效。同時留心保單有關各項數值計算日期,計算日期認知上的失誤可能影響保單權益。
此外,消費者還應隨時注意投資市場的變化,檢視變更投資標的的必要性。特別是注意保單內有關變更投資標的約定如次數限制、時間、費用等。
四、注意投資型保單的相關計費方式。投資型保單的費用計收或扣除的項目較傳統壽險保單為多且複雜,事前應請壽險顧問先詳細說明,以免日後滋生爭議。必須注意的是,保險公司應定期寄發對帳單,詳列特定期間內投資結果及保單權益的變化情形。若未收到,應主動索取並認真核對是否有誤。
投資型保單終究仍是壽險,在所有金融商品中唯有壽險可以提供因應人生風險的保障;其他投資工具即使獲利較佳,但無法預測的風險一旦來臨,若沒有完整的保障,一切投資努力也會頓成惘然。因此,消費者購買投資型保單時,仍應以壽險保障為主要目的,先檢視該保單究竟能保證為您提供多少保障,而非一味專注於投資報酬率。